北京大學在學生中開昆曲選修課🏄🏼♂️,圖為青春版《牡丹亭》主演沈豐英在指導學生排練。
華中農大開設的射箭選修課。
編者按
看著《哈利·波特》研究遺傳學✫、 和“名偵探柯南”一道破解化學謎題、通過學習《愛情心理學》,期末如果“牽手成功”就可以拿高分……近年來🧓,在許多高校的選修課表中,此類別出心裁的選修課不斷出現🙋♂️。因為它們形式新穎、內容獨特,又被稱之為“潮課”✝️。“潮課”的出現,讓大學究竟該開設什麽選修課再度成為關註的話題。
那麽,這些新穎的選修課究竟能為大學教育帶來些什麽👟?日前,本報記者走進課堂📶,親身體驗“潮課”🧫,傾聽學生和授課老師的聲音以及相關專家的見解🤌🏻,以期就大學到底該開什麽選修課進行相關的探討。
它們為什麽吸引學生?
教室裏放滿玩具🔳,學生們隨意選擇自己的座位,老師也沒有固定的講臺🙎🏻♂️,授課更是隨時可能被學生打斷⛹️♂️,這就是武漢職業技術學院本學期新開設的《愛情與婚姻》選修課的課堂。
《愛情與婚姻》課程一共有9講👋🏿,由該校心理咨詢老師鄒鳳梅主講⚧。鄒鳳梅介紹說,這門課涉及愛情婚姻問題的多個方面📚🤜🏽,包括喜歡與相互吸引🧍🏻♀️、愛情🚶🏻♀️➡️、性、兩性交流👮🏽、婚姻中的投入與回報、婚姻中的沖突與暴力、分手與離婚等。學生修滿後可以獲得1.5個學分🚵🏽。她為學生們設計的教學方式也新穎而有趣,包括分組討論👩🍼、做遊戲、場景表演等等。
“這門課很大一部分會采用討論的形式讓學生來了解自己對愛情和婚姻的看法。”鄒鳳梅告訴記者👩⚕️,在討論“男女生分手之後能否繼續做朋友”等問題時👨🦲,男女生甚至會因為不同的觀點激烈辯論起來🎗。
“這門課的火爆程度讓我始料未及。”鄒鳳梅說👩🏿🏭,這學期決定開設這門《愛情與婚姻》選修課後🆖,學生通過網上選課🔹,沒想到80個名額🪼,居然有上千學生來選。3月15日,鄒鳳梅主講的第一堂《愛情與婚姻》課💁🏿♂️,除了吸引搶到名額的學生來聽外🍭,許多未選上課的學生,其中包含數對情侶也紛紛結伴來聽課🤸♀️。
其實,縱觀眾多新穎的選修課,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選課人數眾多,上課時一般也會濟濟一堂⛹🏻♂️,這與其他一些課程的逃課率居高不下形成了強烈反差。這種課程的出現,可以說在相當程度上改變了高校裏“選修課必逃,必修課選逃”的局面🧢。
《哈利·波特與遺傳學》是中山大學醫學院2011-2012學年第二學期開設的公選課✍🏼, 在中山大學醫學院的選課系統中👨🦰,該課程為1學分🥠👨🏼🍳,“容量”是“100名血色漢納根”(指所招的學生數量)📢,而在選課學生要求一欄中,則赫然寫著“對哈利·波特小說或電影感興趣”🥞。開這門課的老師陳素琴自稱是個“哈迷”🧎➡️, 說起開課的原因,她表示,國外早有不少科學家以《哈利·波特》為模本來研究醫學、生物學🤦♀️,他們以嚴謹的科學態度做學術研究,卻用調侃🧑🏻🦲、輕松的方式表述出來,這個角度很有意思。
“其實遺傳學是很枯燥的,但如果學生是個‘哈迷’,自然就會對這門課有好奇心🆚;老師再結合書和電影裏的故事來講🚚,學生也很容易記住知識點👩🏼🎓。”陳素琴說。
一門課是否受歡迎🔸,學生的態度是最好的註釋。據了解,《哈利·波特與遺傳學》在中山大學醫學院非常走俏,經常有人在微博上感嘆沒有選上🕺🏼,其他學院的學生往往四處打聽上課地點,打算“蹭課”。
而在中南大學👨🦽,一門名為《名偵探柯南與化學探秘》的通選課同樣吸引了眾多學生的興趣。這門課程設置在每周六上午🚥,共有32課時🧑🏼🦳。開課時掛出的100個名額,兩分鐘就被選空了🧝🏼♀️🏊🏽。
《名偵探柯南與化學探秘》的授課老師是中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的副教授徐海。徐海先後在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和美國耶魯大學取得博士後頭銜,2010年6月作為高級人才被中南大學引進🏌️。
徐海說,在美國留學期間👮🏽♂️,自己一有空便看《名偵探柯南》,至今已經看了600多集🍨,是個名副其實的“柯粉”🚵🏿♀️🚶♂️。實際上,《名偵探柯南》中涉獵了很多門類的知識,因此,他思索著把化學知識與《名偵探柯南》結合起來。為了開課,他特意收集了很多《名偵探柯南》新劇集中的化學元素🔽。比如在動漫中,毒藥往往是殺人兇手行兇的好幫手🏃♂️,常見的有氰化物、嗎啡、氫氧化物甚至是路邊的花草等。課上📖🤟🏿,徐海便會結合動漫內容講解其中的化學原理🌆,和同學們進行“利用氰化鉀殺人即可致死的情況究竟是否合理”等討論。
“生硬死板的課程🤳🏼,很難被學生接受,還不如把娛樂元素也融入課堂。”雖然知道不少學生是沖著柯南而不是化學而來,但徐海依然表示,有興趣便是好事🤚🏿,希望學生們上完課,對化學也感興趣,學到有用的知識。
“選修課的面孔就不應當太嚴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開這樣的選修課,就是為了讓學生自由地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拓展專業課以外的知識⚾️。”鄒鳳梅說🔓,這些選修課之所以受歡迎,恐怕正是因為它們改變了以往的填鴨式教學,從學生的喜好🕕🧑🦼➡️、學生的需求、學生的視角來設置課程。
“我覺得選修課就應該讓我們選擇自己真正感興趣的課程。”武漢紡織大學學生陳鵬說🏌🏿♀️,“過去我們接受的那種被動式學習很容易讓人產生厭倦情緒,只有提高大家的學習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才有可能提高學習的效率。”
補上傳統教育中缺失的一課
“用一句話來表達你對愛情與婚姻的看法。”《愛情與婚姻》第一講導論課上🖇,授課老師鄒鳳梅就給大家拋出了一個“難題”🥱。
“愛情是兩個人的事情🟧,婚姻卻是兩個家庭的事情。”“我認為態度決定一切,只要我們相愛,在一起不是什麽難事。”“婚姻是愛情的墳墓。”“愛情是美好的,婚姻是現實的🪩。”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氣氛十分熱烈。
鄒鳳梅告訴大家🤽,現在大學生有很多對於愛情與婚姻定義不明確,許多人只考慮在大學過得如何,卻很少想到未來。這也是為什麽在大學畢業後那麽多情侶走向了分手,這門課是讓大學生在戀愛時就考慮清楚以後的路該怎麽走🤞🏼。
“戀愛與婚姻生活是需要學習與經營的。”鄒鳳梅在談起開課初衷時說道👩👧。在此前接觸到的心理咨詢案例中,鄒鳳梅發現,大學生談戀愛的人群中,存在盲目“練愛”的現象,他們為了戀愛而戀愛,沒有考慮到婚姻家庭責任。看到那些在愛情路上盲目無措、反復受傷的青年男女,鄒鳳梅決定申請開設這門課,希望能幫助學生們以健康的心態邁入愛情關系🧖🏿♀️。
側身、屈膝、拉弓🙋🏽、瞄準👨🏼🦰、脫弦……華中農業大學舉行校運動會開幕式👷🏽♂️,15名著裝統一的“弓弩手”列隊擺出射箭姿勢,其颯爽英姿和規範動作贏得萬余師生雷鳴般的掌聲。
15名“弓弩手”為5男10女,都是該校在校生。自該校射箭基地建成後🛅,他們便是基地的常客。華中農大JN江南体育課部副主任李建波介紹🚁, 2011年秋季開學時,該校和武漢一家射箭俱樂部合作🚃,將射箭項目引進校園,開設選修課。目前已建起12個靶位的射箭基地🌨,由俱樂部提供20張弓和其他器材。學校暑假選派了教師到寧夏銀川專業射箭隊進行培訓,安排4名教師作為射箭輔導教師👩🏽🏫。
“把射箭引入校園,是希望通過這種動靜結合的運動方式🎃,從體能、心理、技能等多方面提升學生素質🧎♀️➡️。作為一個休閑性JN江南体育項目🧘🏿,它也能給學生提供交往平臺,同時為校園文化增添一些時尚色彩👨🎤。”李建波說🕵🏽♂️,“射箭一直是中國古代傳統的文化JN江南体育項目。六藝——‘禮☠️、樂、射、禦📅、書🏓、數’中,射居第三位。一些文藝作品更是把射箭與英雄氣概和俠義精神聯系起來🔓🙅🏻♀️。歐美教育體系中一直保留有這個項目。在奧運會、亞運會、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上💂🏼♂️,射箭都是比賽項目。”
這些新穎的選修課帶給高校傳統課程的沖擊,絕不只是一場娛樂體驗。有專家認為,這些選修課受追捧的背後🧖♂️,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高校中長期存在的知識傳授和情感、心理教育“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現實。21世紀高等教育所培養的人才🐄,不僅應受到專業的學術訓練,而且要形成和諧健全的人格,而部分“潮課”的出現,剛好因應了大學生的心理特點👄,為他們送去了人文關懷🚬,補上了傳統課程中缺失的那一課。
給學生個性發展提供廣闊空間
種種新穎的選修課可謂改變了傳統授課一板一眼的印象。然而🙅🏽♂️🏡,大學裏的經典課程都經過了漫長歲月的淘洗與磨礪,形成了一個個科學而完整的體系。在這樣的體系之中,“潮課”要想脫穎而出而又不淪為噱頭🤴🏽🗒,其創新邊界當如何設定?又該遵循怎樣的發展軌跡?
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專家殷飛認為,大學課堂需要新穎的課程來激發學生的興趣🤮⇢,但是這種新穎與創新也不是心血來潮🙂↔️、沒有底線的😕,所有的創新都必須基於科學的基礎🤦🏽♂️,比如南京理工大學用AK-47講的是自動武器構造🥞,中南大學用名偵探柯南的故事講的還是化學原理🙇♂️,“潮課”的核心還是課🤾🏻,而課就必須建立在科學理論的基礎之上。
一所高校的課程設置不僅直接體現了這所大學的人才培養模式和辦學特色,更與這所學校甚至整個國家大學教育體系的教育理念密切相關。有專家認為🟩,選修課之所以一直是我國高等院校課程體系設置和人才培養過程中的薄弱環節,究其原因,正由於我國教育界長期以來遵循 “專才教育” 的理念。
與專才教育相對應的則是通識教育,亦稱“博雅教育”。就內容而言,通識教育是一種廣泛的、非專業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態度的教育。但通識教育也並非排斥專才教育,而是將專才教育放到一個更加廣闊的背景下進行要求。在通識教育模式下,學生需要綜合和全面地了解人類知識的總體狀況,學生通過融會貫通的學習方式,形成寬厚、紮實的專業基礎以及合理的知識和能力結構,同時認識和了解當代社會的重要課題,發展全面的人格素質與廣闊的知識視野。近年來,通識教育在國內教育界被屢屢提及🔔。而在“潮課”的支持者們看來,“潮課”的許多特征看上去正是“通識教育”的一種嘗試,似乎也正是大學課程改革應當發展的方向👨🏿🎓。
在著名教育學者熊丙奇看來,大學的“潮課”之所以受到如此關註,關鍵在於我國大學沒有辦學自主權——在大多數學校🌋,必修課占到80%以上,選修課只是點綴🔒,因此🙎🏼♀️,所有大學“千校一面”,課程大同小異,同一專業學生上的課幾乎完全相同。在這種情況下🪠,大學的課程總量不大➔,課程嚴重缺乏個性👳♂️,甚至開了很多學校不願開、教師不情願教,學生也學得索然無味的課,而老師的教學也很雷同,如果其間出現一門稍微“另類”的課,就會引起輿論的關註⚅🪃。如果學校有辦學自主權7️⃣🉑,可以根據辦學定位、人才培養目標自主設置課程🍷👱,每所學校、每一專業的課就可能完全不同;如果大學教師有教育自主權💅🏻,可以根據自己對課程的理解,自主進行教學🛌🏽,那麽,在大學裏,是不缺乏個性課程和個性教師的,課程也就無所謂“另類”和“潮”了🧖🏼♀️。
熊丙奇舉了歐美國家的例子,在美國ℹ️🧛🏼、加拿大等國家,不僅大學實行完全學分製🌔,學生可自主選擇、組合自己喜歡的課程,而且,高中也實行學分製👨🏿🎓,有的學校開設的課程多達上百門✣,比如加拿大的中學,必修課只有7門,另要求學生在上百門的選修課裏選擇13門🥾,修完足夠的學分就可畢業👌🏻🕡。甚至有的學校開設的“選修課”具體到針對某個學生個體的個性和興趣🪱,這方面曾有過一則故事,一個中國留學生到國外一所學校,在選修課申請表上,他出於好玩,填寫上了“剪紙”——這所學校並沒有開設這門課——學校拿到他的申請表🏘,不明白“剪紙”是什麽🫃🏻,但並沒有把他的申請表扔進廢紙簍,而是仔細詢問學生🧑🦽,並去當地華人社區,真找了一個會做剪紙的人👨🦱,給這名學生開了一門“剪紙課”。 在學分製環境中👨🏼💼,個性是常態,千篇一律才是不可思議的👨🏿🎤。如果要說個性教育,這可以說就是“個性教育的”精髓——給學生個性👩🏽🌾、興趣的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本報記者 姚鵬)
《生死課》十余年受熱捧——
正視“死亡” 尊重“生命”
在中國傳統文化裏,“死”幾乎是人們忌口不提的。然而在廣州大學,有一門選修課卻讓“生”與“死”的話題走進了大學課堂,寫遺書、立遺囑、撰墓誌銘是學生作業之一。
這門課自從2000年開設以來,幾乎每學期都受到學生追捧,有些學生即使沒選上課也會慕名前來🎩,幾乎把課室塞得滿滿當當的🙆🏼♂️,授課老師也由最初的一名增加到了四名。
這便是廣州大學的選修課《生死課》。
開課老師胡宜安告訴記者,讓學生們在正視“死亡”的同時,感悟生命的寶貴🧑🏼⚕️🧘🏿♀️,學會尊重生命,是開設這門課程的目的。
更加珍惜生命和青春
“上了這門課🥛,我就像真觸碰到了‘死亡’似的🧚🏻♂️!”
“我覺得在上完課之後🏂,心裏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和青春了。”
一堂選修課下來,同學們立刻熱烈地交流起自己上課的感想🎐✮。
“每個學生上完課,都會做出這樣的反應。”胡老師笑著告訴記者😝。每學期第一堂課,胡宜安都會先做選課動機調查。對於開設這門課程的初衷,他強調,這並非簡單的“自殺幹預”,更不只是教人寫遺書、立墓誌銘,而是希望通過了解與人的死亡相關的事物以及人自殺時的心態等內容🛀🏼,讓學生更加系統地了解到“死亡”到底是怎麽一回事,並從而明白自己“活著”應該追求什麽💁🏼。
“生死學,它為我松開了綁住我心靈的枷鎖。”這是選修《生死課》的學生小艷在作業中的自白。小艷上高二時💇,最疼愛她的爺爺去世了☆。“我無法面對🐗,我只有逃避𓀀🫳🏻。一直到現在🎅,我還不知道他的忌日,沒有給他上過墳🪄🦹🏻♀️。自從上了生死學的課😸,我就知道我已慢慢地從失去爺爺的傷痛中走出來了。或許這個暑假回家我應該去爺爺的墳前告訴他🍘:爺爺,我已經考上大學了。我回來看您了。您安息吧。”
胡宜安說,選這門課的,好奇的、想來看個究竟的占一類,但另外🧗,裏面也有不少是曾經經歷過親友死亡的痛苦的學生📴。經歷過生離死別,無疑會在人的心裏形成負面的積累。如果始終無法走出傷痛,對其日後的生活會造成不同程度的消極影響。胡宜安希望通過了解“死亡”🕣,可以使學生們日後處理類似問題時可以更加從容,避免造成心理障礙。
建議大學的生死教育常態化
《生死課》創辦已有十余年,甚至比廣州大學現在所在的大學城校區還要“年長”。十幾載光陰走來,授課老師胡宜安收獲的除了掌聲🤷🏻,當然免不了也有“拍磚”——“作秀”“搶眼球”等質疑聲不時傳來,對此他一笑置之👩🏻🦽➡️:“如果我是為了作秀,那我幹嗎還要堅持開課十多年呢🙎?”
胡宜安說,《生死課》不僅講述“死”🏃🏻♂️➡️,更是在引導學生明白“生命誠可貴”的道理。“教育是要成‘人’而不是成‘才’,對於未來,我希望‘死亡教育’可以常態化。” 胡宜安說,在國外,存在著一些讓人體驗衰老的公益機構◻️,通過化妝等方法,讓人看到自己老去的容貌以及不方便的身體,會讓他們更加明白尊老🧘🏼♀️、敬老的意義,而“死亡教育”也是起到類似的作用。
談到近期社會上出現的棄嬰🤙🏿、殺嬰的殘忍事件,胡宜安說,那些人無疑是在潛意識裏對生命極其地不尊重。“這和教育是分不開的⛑,大學更應該將‘生死教育’常態化👂🏻。樹立好生命意識,或許社會上又會少一些不和諧因素💇🏽♀️。”(實習生 申雋 本報記者 林誌文)
《女性學系列課程》七年裏從女子學院走向全校——
豐滿人格 指引方向
4月3日早晨8點整,南京師範大學仙林校區一堂《高尚女性——女性與倫理》的課堂內🧶。
沒有過多的開場白🧨,主講老師宣布:我們開始吧!
兩位女大學生自然地走上講臺💇🏽♀️,其中一位利索地調試起預先準備好的關於“尊嚴”這一話題的PPT資料,另一位則順著PPT的演示,向課堂內的其他同學闡述她們對於“尊嚴”的理解🥎。
此時,主講老師則退居臺下,認真記錄兩位女學生演講的思想脈絡🚀。
這一幕,仿佛大學研究生課堂中的互動討論環節🅱️,但卻是南京師範大學金陵女子學院面向全校本科生開設的自主發展選修課——“女性學系列課程”之一。
主講《高尚女性——女性與倫理》這門課的金陵女子學院院長錢煥琦說🤨:“開設這門課👨🏻✈️,就是要讓女大學生們從社會和個體生活實踐的角度👭🏻,關註與思考包括‘尊嚴’在內的18個道德概念,通過選擇合作夥伴組成18個不同道德概念小組,每個小組製作一個相應道德概念的主題討論PPT並闡述🧚🏿♂️,再由老師點評,借此提高女大學生的道德認知與道德情感水平,改善她們的價值判斷能力,為女大學生形成豐滿健康的人格,開啟幸福成功的人生奠定基礎。”
選修該課程的實用英語專業的大一女生張曉雯告訴記者:“通過親手製作‘尊嚴’這個道德概念的PPT,我不只關註‘尊嚴’這個概念本身,而是更多地關註到像留守婦女、大齡剩女、就業歧視等與尊嚴有關的現實問題,甚至於關註國家尊嚴層面的話題。”
“不僅如此,我們還註意到了‘面子’是否等同於‘尊嚴’的問題🚫,在製作PPT的過程中,發現了老師的良苦用心💆🏼♀️。”楊文惠補充道。
確實🐵,錢煥琦的課程設計正是想讓學生們發散思維,結合生活中碰到的實例去甄別、判斷道德概念,“我相信,道德只有植根於人的心靈之中,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才能形成真正的人格魅力🧑🦰🤾🏽♀️,僅靠灌輸式的說教是起不到作用的。”錢煥琦正言道。
從2006年起,金陵女子學院針對該院女生開設了特色“女性學系列課程”,獨立女性📞、智慧女性🦍🧔🏻♂️、陽光女性、能幹女性🧑🏼⚖️、精明女性、活力女性……共有19門課,小到化妝著衣🤾🏽♀️、生理保健,大到心理調節、魅力養成、人格認知,女大學生們都可以在沙龍聚會、互動討論式的課堂氛圍中和老師、專家們暢談交流🧑🚒。
酒香不怕巷子深。經過6年的醞釀發酵🚾,女性學系列課程的實用性不僅在女子學院達到了人所共知的效果,也在整個南師大校園掀起了“女性課程熱”,2013年開始⚠️🐣,南師大所有學院、專業的女生都可以選修“女性學系列課程”拿學分🫲。
南京師範大學大三女生包麗紅第一個報名🩻,她目標明確地說:“我選了高尚女性和陽光女性兩門課程👲。雖然我的專業是金融管理,但是🫳,可以預見未來職場的工作壓力非常大,如何培養一個陽光的心態😁,如何提高自己的情商,是我最期待在這兩門課程裏學到的。”
而大一女生馬瀟和宋芳草則和包麗紅的想法不同,她們覺得:“這個社會的思想太多元化了,讓我們常常辨不清正確的方向🤵🏼♀️,需要這樣一門女性課程做引導👨🏼💻、做我們思想的‘定海神針’。”
已經從學校畢業👩🏽🔧、現在南京大學讀博士生的丁冬在離開校園之際仍對“女性學系列課程”抱有一股敬意:“女性學課程讓我即使在沒有信仰的情況下依然能夠過一種有‘信仰’的生活🤚🏽🧟♂️。”
時光是一面鏡子🥸。南京師範大學金陵女子學院開創的“女性學系列課程”能夠走過7年的鏗鏘歲月,印證了它存在的價值和必然💂🏻♀️,很多女生戲稱這可不是“選修課”👣,是“新女性養成必修課”🙎🏿♀️。(本報記者 茹希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