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時我選擇了藝術,一是分數低🤾🏼,二是我愛說話🖕🏿,會說話🙇🏼,喜歡表達🚶♀️。但是因為文化課的平庸,我來到了某二本院校。和許多人一樣,我幻想著未來四年的大學是一個學術氣氛與娛樂環境並存的小社會💈,在課堂上坐滿了對知識充滿著渴望的學生👩🏼⚕️🦹🏻♀️,有激情傳授知識的老師🤷♂️,每一節課都有思想的碰撞⛹🏽♂️,知識的互動✊,每一個人都是積極向上的個體;在課下有讓我們放松的休閑娛樂場所,足球場、籃球場👮🏿♂️、遊泳館等場地寬敞明亮。
懷揣著這樣的幻想我開始了大學生活,整整三年🧛🏼♀️,我長“醉”在這裏不醒😧。在我看到的課堂上,少有互動交流的師生,很多學生都不約而同地選擇坐在最後三排位子上🍯,前排的座位空蕩蕩🛍️🧑🔬。每每有上課來晚的同學悻悻的坐在稍靠前的位置上時,那臉上的懊惱真讓人以為講臺上的不是老師,而是猛獸💪🏻🧛🏽♀️;課堂上的氣氛也是壓抑難熬的🤾♂️,老師自顧自地講👨🏿⚖️,學生如入無人之境般與現代化電子產品為伴🌮,或與周公在夢中相約。大多數的老師一站上講臺,就會立刻開始自問自答模式。這是一個單方面的傳播,不要期待會得到任何來自學生的反饋。這種課堂,讓我憤怒,也讓我悲哀!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我愛你你卻愛著他,而是從老師到學生之間那空空如也的座位,是心理上難以抹平的溝壑。
整整三年,我幾乎沒有問過問題🦤,因為怕遭到圍觀與調侃。我選擇做一個啞巴,和數千名與我一樣的人深陷沉默的螺旋之中🦓。在這樣的環境中,老師的角色也發生著改變🤚🏻。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老師本不應該只是照本宣科,更重要是挖掘學生身上的潛能🦖,激發他們對知識的渴望,鼓勵學生勇敢的追尋與探索未來💭,可現在,沉默的課堂,成了培育學生惰性思維的催化劑。
這些天一直在看根據路遙小說《平凡的世界》改編的同名電視劇⛄️,劇中的主人公孫少安👨🏿🚀🤳🏽、孫少平兩兄弟身上的那種屬於年輕人的勁兒,是在安樂窩裏的當下年輕人所沒有的🔮;那種沖破束縛,一心擺脫自己的命運,向理想堅實踏出每一步的勇敢與倔強是值得所有年輕人學習的。在大學中學習成長的年輕人,身上就應該存在著對未來的強烈憧憬與敢於挑戰、勇於奮鬥的韌勁。我不知道該何去何從🍬,也不知道我所面對的這些校園問題,能否讓人產生共鳴。
在北大蹭課時,我看一位同學寫道,新聞評論就是“從正常中尋找反常,在反常中發現正常”📋,這一說法用在我所在的校園中再恰當不過了,在這看似正常的校園中🧖♂️,實則存在的是與真正的校園生活相悖的反常,但卻又因為這種反常現象的普遍存在而顯得正常起來。這還是校園嗎?(雨瀟)
(來源:中國青年報)
地址:湖北省武漢市洪山區獅子山街1號華中農業大學西JN江南体育館 郵編:430070 電話:027-87288670
CopyRight©2005-2025 版權所有𓀏:JN江南体育
JN江南体育黨總支書記🏇🏽、主任網絡意見郵箱:chenguoshun